行业资讯

查看分类

美白市场活了!

作者:青眼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j0BVUOwicSVzu28fS-xZ5Q 时间:2023/7/28 11:15:44 次数:

2022年上半年,由于祛斑美白产品注册成本高、周期长等因素影响,美白市场一度沉寂。青眼情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产美白/祛斑产品新增注册数同比增长79.7%。青眼号外也注意到,此前下架的部分377普通化妆品也重新获批美白特证,美白市场又火热起来。



增长79.7%,377产品回归


日前,新锐品牌PURID朴理通过官方社交账号宣布,“美白双子星持证上岗,8月升级回归”。据了解,美白双子星即品牌两款美白产品PURID沁透光感精华露和PURID沁透莹泽精华露。

其中,此前PURID沁透光感精华露因“377普通化妆品被禁”而清仓下架,此番是产品重新升级,获得祛斑美白类特证后回归,添加的美白剂包括苯乙基间苯二酚(即377)、烟酰胺等。

无独有偶,此前因含有“377”而下架的普通化妆品,如毕生之研高光焕白精华乳、John Jeff苯乙基间苯二酚美白精华液等也都在今年获批祛斑美白类特证,并重新上市。


另据青眼情报显示,上半年国产美白/祛斑产品新增注册数为532件,占特殊化妆品总注册数的19.5%,同比增长79.7%。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长91.6%。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2年1月1日起,备案注册的新品需要按照《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的要求同步提交功效评价摘要。据青眼此前调查,彼时由于有资格做美白人体功效评价试验的检测机构不足20家,美白功效评价价格高,特证产品注册备案周期长等,一直到2022年5月,美白祛斑类产品新增注册数还不足70个。对比来看,今年美白市场已然重新活跃起来。

据了解,截止目前,兰蔻、CPB肌肤之钥、欧诗漫、薇诺娜等也都在今年推出了美白新品,定价也从百元到千元之间不等。从平价品牌到高端品牌,都已瞄准了今年的美白市场。从成分与卖点来看,377、烟酰胺的出镜率较高,且基本都打出了“技术牌”。

另据国家药监局特殊化妆品注册信息系统显示,今年上半年注册的美白新品涵盖了精华、乳液、面霜、面膜、护手霜、身体乳等众多品类。香奈儿、希思黎、娇兰、兰蔻、娇韵诗、资生堂悦薇、御银座、怡丽丝尔、妮维雅、兰芝、伊丽莎白雅顿、OLAY、蜜思肤、HBN、赫丽尔斯等中外新老品牌都注册了祛斑美白类新品。

其中,以资生堂旗下品牌为代表的多个外资品牌都是在今年6-7月刚刚获批美白特证,相关产品尚未正式上市。可以预见的是,不久后将有一批美白新品上市。



美白大年要来了


正所谓“一白遮百丑”,我国消费者对美白产品的需求热度一直维持在高位,美白也始终是功效护肤市场的重要赛道。青眼情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美白功效护肤品市场规模为225.83亿元,同比上涨14.6%。其中,抖音平台美白功效护肤品GMV同比上涨61.5%,CS渠道销售额同比上涨17.9%。

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美白的需求一直都在,经过一年多的新规过渡期,美白新品爆发也属正常。

某功效护肤品牌的研发总监就告诉青眼号外,“有需求就有市场,现在做美白产品的企业和品牌还是有很多,主要是特证产品审批时间长,一般需要12-18个月。”杭州原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吴峰也表示,应该说是美白产品要申请特证,审批速度慢,但不等于不出美白新品了。

“去年大家都在开发新品,该申请特证的也都一窝蜂地去申请相关特证,但是特证的审批时间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到今年上半年已经有一批企业拿到了特证,估计下半年到明年市场上会有很多美白产品,明年应该是一个美白大年,也会是特证产品的重点推广期。”某品牌负责人表示。

虽然护肤市场下一步的走向尚不明朗,但基本上也是围绕保湿、美白和抗衰几类,所以在美白特证没有大面积下来的时候,保湿和抗皱是护肤市场的主旋律,但是今年下半年应该是美白和抗皱并驾齐驱,明年应该美白产品会更多。

也就是说,美白需求一直旺盛,品牌和企业也都有筹备美白新品,但由于注册审批时间长,今年很多获批的美白特证基本上都是去年就开始筹备了,美白市场有望在明年迎来爆发。

此外,检测费用降低以及“一证多用”的查处也有望进一步促进祛斑美白产品注册量的增长。据了解,去年年初美白功效检测的市场价格大多是10-12万/款,去年7月已经降到6万左右,现在很多检测机构的报价已经进一步降至4万元。

行业相关人员指出,现在祛斑美白功效检测的价格降低了,特证注册的成本也降低了,而且最近监管部门也严查一证多用,这些都有可能让美白特证注册量开始增长。一位化妆品检测机构相关人员也表示,药监局已经开始严查套证,应该也会释放很多美白特证的注册需求。

显然,美白需求持续旺盛,在新规过渡期后,美白市场将迎来一批新品,新一轮的美白大战即将打响。




美白进入高门槛时代


虽然美白新品注册量在今年大幅增长,但新条例之后,美白难做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相关品牌创始人直言:“美白很难,主要还是做不出来,按照法规要求能通过人体功效检测,顺利注册特证就是一个不小的门槛了。”


美白产品必须要申请特证,需要做人体功效评价实验,还要经历安全评估、专家评审等环节,产品备案注册的周期长,相对应的费用也更贵。


而除了备案注册的高门槛外,美白市场也走过了“成分造品牌”时代,进入了科技竞争阶段。


根据国家药监局2021年12月发布的《浅谈美白化妆品和美白剂》,美白化妆品的作用机理主要有四类,包括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阻断黑色素的转运、还原黑色素和促进表皮黑色素的脱落等,根据配方中所用具体美白剂不同,产品的美白作用通常是通过其中一种或多种机理及原料组合来体现的。


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消费者对烟酰胺、377、光甘草定、熊果苷、VC等美白成分已耳熟能详,但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有些美白品牌现在也不再局限于单一成分,开始在经典成分的基础上复配其他成分,改善产品工艺,强调全通路美白。


某个品牌的研发总监也告诉青眼号外,依靠美妆博主的宣传,现在消费者已经知道黑色素是经过多个步骤产生的,美白的通路是多靶点的,还没有哪个原料能全部覆盖。


“要是只靠一个配方成分来宣传美白效果,其实也很难被消费者认可。除非有新的美白功效原料出现,品牌基本上绕不开经典的美白成分,大家更多是在此基础上围绕通路,从新靶点、新组合等做差异化,从原料组合和配方工艺方面去做一些突破。”他进一步表示。


但可以看到的是,高门槛并没有抵挡住品牌做美白的热情。相关人员表示,“大部分护肤品牌都会把美白这条产品线补起来,而且对比来看,美白产品还是有时间和技术的壁垒,做护肤的企业仍然会攻克美白方向。”


一直以来,国内消费者都对美白有极大需求,美白产品安全问题也屡次发生,法规严格监管固然会影响企业出新品的速度,加快行业洗牌,但这也是保障产品安全,促进行业长远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声明:本站仅提供存储、搜索服务,如有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负责删除。


  • 1
  • 2
  • 3